
[清空]播放记录
因为信仰的问题,叫若铨的书生被朝廷放逐到黑山岛。
此地在西海之上,距汉阳有九百里。若铨是有信念的人,只是信念替代不了生趣。喝多了米酒,他在月下的海边吟诗,一头栽下去。
经过这里的渔民昌大救了他。年轻的昌大有点瞧不起他,因为知道他是修习外道被朝廷流放的。昌大的父亲是罗州两班,一次偶然经过小岛,使年轻的寡妇怀孕。父亲既不认寡妇为妾,也不认昌大为子。不知自何时起,昌大怀着一种志气边打鱼边读书。他手里只有简单的字典,用谚文解释汉文写的朱子经典。他的书只有两三本。他没有先生教,每日油灯下苦苦地一个字一个字辨认意思。
若铨想教昌大读书,被轻视他的年轻渔人拒绝。于是,他提出一种交易,昌大教他辨识各种鱼,他教昌大读书。既然是交易不是拜师,便被接受了。
若铨要昌大把朱子学先放下,从《论语》读起。昌大渐渐明白,书上写的未必便是真理,人要自己去感受,去和书上的一一印证、辩驳。“提出疑问也是学习”,若铨告诉昌大。
十四年过去,昌大学识增长很快,名气传遍了岸上的罗州。渔夫昌大的诗悲怆而深邃,让对诗的士子为之折服。若铨则醉心于撰写他的《兹山鱼谱》。年过不惑的他与照顾他的村妇结成夫妻,诞下一双儿女。若铨对这种孤岛上的生活非常满意,并不期待被朝廷赦免。此时他们已经是真正的师徒。他还邀请昌大与他一起赴更偏僻的岛上完成这部书。
昌大拒绝了,从不认可他的父亲来到岛上,带走了他。不仅为了妻儿的幸福,也因为先生说了大逆不道的话,连君王也不放在眼里。昌大不认为人可以与世道抗衡,而他更觉得自己有本事去“牧”民。
长跽在科场,昌大一场场闯过科考。他不同意老师醉心于危险的学术,把生命浪掷于孤岛与海鱼上。昌大做了官。但昌大终究不适合在冷酷的人心与科层里隐忍苦熬。他不适合做官。
昌大抛弃一切前途和名利,带妻儿坐上返回黑山岛的船。途经小岛时,他去拜望若铨。若铨夫人告诉他,先生在写书时去世。“兹山鱼谱”四个娟秀正气的字已经写在手卷的开头,墨迹仿佛还湿润着。
“我来到这个岛上,一路的流放已经让我心力憔悴,是这里的鱼让我恢复生机。”
“一位叫昌大的年轻渔人,好学精思,厚道向学,能够辨认很多鱼的特征与习性。”
“也是他让我恢复了生机。”
“他觉得‘黑山’的名字不吉利,所以定名叫‘兹山’。”
昌大和妻儿拜祭若铨后又回到船上,前方是黑山岛,此刻,黑白的画面转为彩色,那岛就在眼前,与视线间隔着海浪在起伏。
放下这世界的秩序与游戏规则,安心于自己的追求与探索。若人间已经没有可以抗争的办法,弱小的人至少还有自然可供无尽探索。1800年,若铨初被流放时,距离甲午战争还有94年,距离韩国亡国还有105年,距离六二五还有150年,韩国还要经历漫长的苦难与黑暗,但人仍旧可以选择该如何不随波逐流地生活。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发议论的部分]
再补充几句议论。这个片子并不是在赞美儒学或朱子学。也不是在弘扬若铨的天主信仰。
这是一部在构图与叙事节奏上都可圈可点的作品,假如能在大银幕上看会更加享受。它首先是一个完成度很高的艺术品。我说“完成度很高”,有一个标准,就是它在结尾甚至都没有把要说的全说完。假如再给创作者一点时长,还可以沿着主线而非蔓延出的支线讲出其他情节。
这已经是难得的了。
在叙事节奏上,它一直处在一种清晰又不清晰的断续里,它写意又写实。你猜得到人物的选择不难,站在二百年后能获得与人物相似的同理心就很难。
从认知增进的角度,昌大经历了由书本上柱守朱子学到试图以学经世牧民,到失败的过程。他到底还是一个太相信书本上的原则的人,一个“宁赴湘流”也不肯“淈其泥而扬其波”的书生。
好在有先生,先生已经走了一条道路给他。是归隐又不是。不是中国人想象那种不合作主义的归隐,而是在返归自然。又并非姿态式的返归。若铨接受了西方传来的科学精神,以一己之力从事在韩国从未有过的博物学探索,为自然中发现的万物一一命名,赋予探究之学以诗意。这诗意亦并非“赋予”,若铨带着敬意与爱意去摸索和记录自然。
我们从他身上看得到孔子、陶渊明、梭罗的影子。也有苏东坡,但苏东坡先生毕竟有所待,若铨已经无所待。
这样有血肉的、可爱可敬的人,才是真正的隐者。我们丝毫没必要在敬爱的同时忽略他的生命细节,这些细节组成了他。
韩国在中古东方文明的边缘,在当今世界地缘的角落。它却可以创造出一个俯仰天地宇宙的读书人形象,没有任何民族主义、家国政治的杂质。这是一种了不起的诗意精神。
下载电影就来比兔TV,本站资源均为网络免费资源搜索机器人自动搜索的结果,本站只提供最新电影下载,并不存放任何资源。
所有视频版权归原权利人,将于24小时内删除!我们强烈建议所有影视爱好者购买正版音像制品!
Copyright © 2022 比兔TV btutv/miuwa/xink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