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守门人

评分:
6.0 还行

原名:Il portiere di notte又名:狂爱(台) / 狂恋 / 魂断多瑙河 / The Night Porter

分类:剧情 /  意大利  1974 

简介: 另类的爱情故事,肢体纠结的情色语言。

更新时间:2020-04-09

午夜守门人影评:《午夜守门人》故事解构,以及观影感受


这是个什么故事?

首先,这的确是一个匪夷所思的爱情故事。不要问这两人到底是不是爱情,“行动胜于雄辩”,两人最终选择相携赴死,毫无惧色。不论开始和过程如何,至少在这最后一刻,他们间确实是爱情。

只不过,这一段畸恋,让人窥得了人性及情感中难以解释的复杂。然而,情感本就是件私人的事,外人看不懂摸不透,究竟是怎么回事,只有当事人自己才懂。

除此之外,我以为这也可以说是一个救赎的故事。

从马克斯的角度来讲,因为对露齐亚的爱,这个前纳粹刽子手心中尚存的良善进一步放大,他最终鼓起勇气,用死亡完成了灵魂的救赎。

身为纳粹军官的马克斯是十足的恶魔,“他的病人无一幸存”就是证明。他对露齐亚的变态行为,基本上也是为了泄欲。然而,在这“无一幸存”的病人中,露齐亚活了下来。不管是不是出于爱(那时是不是爱,还真得打个问号),总归是一点良善。

这让我想起了《辛德勒的名单》中的纳粹军官阿蒙。与马克斯相比,他的残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但他万恶之中也有星点良善——在与辛德勒的游戏中故意赌输,(无偿)放了所爱的犹太女孩海伦。只是他的良善并没有延续、放大,他最终毁灭于血淋淋的罪恶,没有机会得到救赎。

马克斯就要幸运多了,他在战后的苟且偷生中良心发现,“愧对阳光,想过着像教堂老鼠一样的生活”。但他毕竟逃过了审判(一个罪行累累的党卫军上尉都能逃过审判,怎么办到的?),跟纳粹余孽们混在一处,或许还参与过销毁罪证,此时的马克斯,还不能说被救赎了。

真正的救赎,发生在偶遇露齐亚之后。他保护露齐亚(证人),与纳粹同伴们决裂,陷入绝境也不屈服,最终决定以死解脱。这时,他对露齐亚那似欲似爱的扭曲情感,的确升华成了真爱。在这股爱的力量下,他从勉强合作到宁死不屈,从苟且偷生到从容赴死,以死亡来完成罪责的审判和爱的守护,终于实现了灵魂的救赎。

从露齐亚来看,这个救赎要复杂得多。在这段畸恋和历史事件中,她都是受害者,并不需要被救赎。她的救赎,正如一部分女性问题研究者所言,主要表现在“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上。

一方面,马克斯激发了她的性本能,她敢于大胆地表达性欲、索要性爱。时至今日,这种女性也依然是少数,且这一行为在很多时候也被认为是不(那么)道德的。

另一方面,马克斯在集中营里与她玩的S/M游戏,教会了她这一游戏的规则。在集中营里,她不得不充当M的角色;战后,她翻身成了S角色,而且明显是乐在其中。然而这只是表象,这一游戏的隐喻是:露齐亚开始追求自我独立。她有一个高富帅且疼爱自己的丈夫,这就是世俗观念中对“女性最佳归宿”的期盼。但在这段婚姻中,她只是丈夫的附属,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平等。露齐亚抛弃贵妇生活,选择与马克斯在一起,这是她遵从内心、无视世俗的选择。在这一选择中,她实现了自我独立。

还有一点,大致可以说是马克斯以恶引“恶”,唤醒了她从未显露的狂野本性。这一点,从露齐亚少女时代、与丈夫及与马克斯在一起时的形象就能看出来:少女时,她留着齐整的妹妹头,戴着蝴蝶结发圈,穿着粉色的少女绸裙,一看就是个乖乖女;与丈夫在一起时,她发型考究,衣着光鲜,姿态优雅,俨然是一位上流贵妇、著名音乐家的理想伴侣;而与马克斯在一起呢,披头散发,不修边幅,叼着个烟斗,放肆地大笑,活像只野猫。少女时代和在丈夫身边,她必须根据世俗标准来装扮自己;而在马克斯身边,她就能恢复狂野的本性。剧中一个细节展现了这一点:露齐亚来到马克斯公寓,马克斯的第一件事就是拔掉她那两颗硕大的珍珠耳环,她也是欣然接受。这一举动,实际上就宣告了露齐亚与世俗苑囿的告别、在马克斯身边做自己,而这或许也正是她想要的。

另外,有一种看法,认为这两人最后不至于走投无路——只要去报警,露齐亚肯定能活,而且如果马克斯是真心爱露齐亚,他也应该这么做。然而事实上,露齐亚赴死,这不仅是编剧的需要,也是她自己的选择。看到马克斯为她穿衣服时她脸上的笑了吗?她是绝不可能与他分开的。马克斯带她去死,并非不肯放手,而是因为他太懂露齐亚了。原剧本中说“他俩关系中的一个明显特点是,他们很少说话或者根本不说话;原因是,他们过去共同的生活经历已经替他们说得太多了。他们通过手势和眼神就能互相理解。”露齐亚做了选择,马克斯尊重她的选择,他们早已灵犀相通,相视一笑就知所有,如是而已。情爱关系的终极状态,大概就是这样吧?

从以上来看,露齐亚要的是富有激情的人生,她甘愿为这种扭曲但又真实的情感付出生命的代价(她并没有罪,本可以不死,且情理上也不该死),也不愿回归世俗。从这个意义上说,她是一个浪漫主义者。而这种浪漫主义,就是对世俗强加到女性身上条条框框的尖锐讽刺。


反面人物的主人公

这部影片向来备受争议,尤其是在上映当时,更是受到了猛烈攻击。其中一个原因是,它首次以有罪的纳粹军官作为主人公。以反面人物为主人公的故事本就不好讲,何况还带有如此敏感的政治身份(而且马克斯也确实变态)。但最终看来,这个反面主人公的故事,讲得还是颇为动人的。

那是怎么办到的呢?罗伯特·麦基在《故事》中解释如下:

将善之中心位于主人公身上,使观众移情于主人公……编剧/导演莉莉安娜·卡瓦尼对这一技巧的处理是,在这对恋人的周围环绕一个暗藏着秘密特工的腐化堕落的社会。然后,她点亮一支小小的蜡烛,插在这一冷酷而黑暗的世界中心:无论这对恋人见面的方式如何,其私情的性质如何,从最深沉最真诚的意义上而言,他们的爱是真诚的。而且这种真爱已经被考验到极致。当秘密特工告诉他们的朋友他必须杀掉这个女人,因为她有可能揭发他们时,他回答道:“不,她是我的宝贝,她是我的宝贝。”他可以为了爱人牺牲自己的生命,而他的爱人也一样。在高潮处当他俩选择同归于尽时,我们便会有一种悲剧性的失落感。

简言之,这是一种反衬:马克斯固然算不上什么好人,但看看他那些“朋友”和落井下石的旁观者们,相比之下,他已经算不错了。就像画素描时,若要让暗的东西亮起来,只需将它周围涂得更暗即可。

不过,光靠以暗衬亮,人物不会自发光,观众的移情也还是被动的。所以,马克斯一定要良心发现,一定要愧对阳光,当个午夜守门人。这是编剧手法,但也不排除这是真实——谁知有多少罪人,像马克斯一样愧疚、忏悔,在暗夜中度过余生呢?马克斯得到了救赎,但谁知有多少午夜守门人得不到救赎呢?

故事引擎:阻碍力量、欲望、现实和抉择

阻碍力量——

1. 表面是纳粹余孽的追捕,实际上是无法改变的罪恶历史;

2. 表面上是警察的调查,实际上是不可能接受二人的世俗伦理、“思想正确”的社会绝大多数。

这两种阻碍力量都不可能克服。

两人的欲望——

马克斯:保护露齐亚,坚决不向同伙妥协,同时躲避警察的追捕

露齐亚:躲避纳粹余孽的追捕,不希望马克斯被警方调查

共同欲望:同生,相守

现实/选择——

马克斯:只要与同伙合作,他就能躲避警察的追捕,然而露齐亚必将丧命

露齐亚:只要报警,她就能解除纳粹余孽的威胁,而马克斯将遭到警方调查,并会牵出其黑历史,必将遭到审判

抉择——

对两人各自有利的选择是完全矛盾的。

不论怎样选择,两人必将面临一生一死的命运。这是一个两难的抉择。

一生一死是两人绝不愿的,同生是不可能的,因而选项其实只有一个——同死。



最后的高光

这部影片公认的最佳片段是露齐亚的舞蹈,不过,个人还是坚持影片的高潮——两人最后在多瑙河上相携赴死,才是最佳片段。

这是一个反讽主义(兼具正面和负面价值)的高潮,而且是一个正面反讽(正面价值大于负面价值):马克斯和露齐亚死了,这无疑是悲剧(负面价值);然而两人却用死亡完成了灵魂的救赎和真爱的守护,这又是个喜剧(正面价值)。相比之下,救赎和守护的意义,以及它给观众带来的震撼力,要远比死亡的落寞强烈得多。

同时,这还是一个彻底的悲观主义高潮:这一场景明显是从射杀二人的纳粹余孽(大概率是“爱着”马克斯的伯特)的视角出发的。透过这双眼睛,我们清楚地看见,一个愧对阳光、只想做一只教堂老鼠的前纳粹罪人,一个被卷入一场荒谬的人类灾难并由此萌发出扭曲情爱的无辜少女,以及一对相守而不得的恋人死去了。然而,躲在暗处静静目睹着这一切发生的眼睛的主人,却能回到现实中,一边继续杀人灭口、销毁罪证,一边当着政治家、律师、心理学教授、舞蹈家等社会精英。这是典型的“好人死了,坏人活着”的悲观主义,是对黑白倒置的社会的叩问,更是一种令人毛骨悚然的绝望。

然而意义还不止于此。

第一遍看时没太明白,为什么马克斯最后要穿上纳粹军服(一直还留着也是醉了,不知是作何想),要给露齐亚穿上少女绸裙呢?如果只是想体面地赴死,西装长裙就是不错的选择吧?

再看时才察觉,不论是从剧中人物的情感,还是从编剧需要来说,这都是最好的安排。

纳粹军服和少女绸裙,是他们畸恋的开端,又是他们真爱的终结者。他们或许是在怀念相遇——虽不光彩,但终归始于此;或许是在祭奠无奈的爱情——就是这逃不脱的罪恶,使得他们在现实中永远不可能修成正果;当然更可能是二者皆有。真是“成也纳粹,败也纳粹”。

虽然反战不是导演拍摄本片的初衷,但人物的命运源于环境。战争最能激发人性中的黑暗,正是那场战争,促使了这对本不会有交集的男女的相遇,导致了这场畸恋和悲剧。他们的遭遇,就是对战争最好的控诉。从这一点看,这部影片确实是有反战意义的。

个人感觉,最后的高光还是很美的:清晨的多瑙河一片静谧,太阳躲在云层里微微透出点金光,两人搀扶着在铁桥上缓缓前行,远处的尖顶教堂飘来阵阵钟声,这像不像一场婚礼?

好电影

总之,从1974年诞生至今,对这部电影的质疑和讨论从未停止过,是好是坏各有论断。我觉得,这的确是一部好电影。好电影就是这样,能被一代一代的观众观看,一百个观众有一百种领悟,并能从多个层面持续解读。有深度的影片也是这样:就像人性之复杂,没人能真正说得清道得明,只能一边去惊诧,一边去思索。

进行到底的“去政治化”

拍摄地选在维也纳的原因早已众所周知,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马克斯居住的公寓,竟然是曾上演过反法西斯抗击战的卡尔·马克思大院。看来导演真是一心想把“去政治化”进行到底了。(参见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42074259184246851&wfr=spider&for=pc


笔记:前62分钟场景解构

一. 5分钟之前

内容:马克斯出场,详细展现其工作场景

作用:介绍故事背景(1957年的维也纳)、主人公马克斯,展现人物性格轮廓。

用马克斯在旅馆里一系列工作流程,勾勒出马克斯的轮廓:仪表堂堂;做事有条不紊;似乎颇有吸引力;性格似乎比较冷淡,萦绕一点神秘感。总之,看起来是个不错的人。

二. 5分钟

内容:马克斯巧遇露齐亚

作用:激励事件,第一个重要情节点+设置悬念

男女主人公见面,相互惊诧不已,明显有故事。两人是什么关系?有什么故事?

手法:巧合的运用

三. 7—12分钟

内容:在闪回中介绍马克斯和露齐亚的相识

作用:讲述幕后故事,表明二人的态度

1. 两人相互闪回,讲述幕后故事:马克斯是纳粹军官,露齐亚是少女囚犯,他们在集中营中相识,且军官明显是在侮辱少女。总之,马克斯和露齐亚是对立身份,他们的相识并不愉快。

2. 表明两人的态度:露齐亚的躲避、后退表明她相当屈辱、恐惧、愤怒;而马克斯眉头紧锁、陷入沉思,明显很困惑,还有点儿紧张。

3. 设置悬念:仪表堂堂、举止得体的旅馆夜班经理,居然曾是个纳粹军官?如此贵妇人,曾是集中营里的囚犯?这两人过去究竟有什么故事?

四. 13分钟左右

内容:枪击游戏的闪回&露齐亚现在的反应交替出现

作用:展现马克斯的施虐行为&露齐亚延续至今的恐惧;增加影片的紧张情绪。

手法:过去的行动后紧接着现在的反应,时空交错

五. 15分钟左右

内容:纳粹余孽开会

作用:第二个重要情节点,制造悬念+反面力量出现+引出之后的情节设计方向

观众明白了马克斯紧张的原因:纳粹余孽们正在想法设法销毁罪证,他们正要对马克斯进行审查,传言有一个证人存活,而露齐亚就是那个证人。

1. 设置悬念:露齐亚会不会指控马克斯?马克斯会怎样处理露齐亚?证人近在咫尺,纳粹们会不会发现露齐亚?

2. 反面力量:纳粹余孽明显是要杀掉证人,露齐亚陷入危险中。纳粹余孽们成为反面力量,并一直推动故事发展直至终点。

3. 引出之后的情节设计出发点:

01 露齐亚会不会指控马克斯?——从躲避到决定指控,再到旧情复燃,并展现其变化过程和缘由。

02 马克斯怎样对待露齐亚?——自始至终保护她,程度越来越深。

03 纳粹们怎样处理露齐亚&马克斯?——设法抓住露齐亚,与马克斯的保护形成冲突,与马克斯决裂,制造困境,推动故事走向高潮。

六. 23—24分钟

内容:指挥家夫妇的早晨

作用:介绍露齐亚现在的生活状况+埋下伏笔

露齐亚颤抖地倒泼了咖啡,要求离开维也纳,被丈夫拒绝后放声大笑。——再次表现出恐惧,并表现出对丈夫不理解自己的无奈。

然而丈夫完全没有察觉到她的异常举止,自顾自地陶醉在报纸的溢美之词中,还要求露齐亚附和自己。——说明丈夫很自恋,他并不懂妻子。

这一场景说明,这对夫妻是“夫唱妇随”,露齐亚只是依附的一方。这一点很重要,为露齐亚最后令人费解的选择埋下了伏笔。

七. 25—27分钟

内容:马克斯与意大利厨师的对话

作用:制造悬念+埋下伏笔

马克斯非常紧张。厨师会说出露齐亚吗?意欲保护露齐亚的马克斯会怎样行动?

八. 28—33分钟

内容:歌剧院中《魔笛》演出+二人对视+集中营里的第一次施虐闪回

作用:第三个重要情节点,故事的第一个转折点。展现幕后故事,两人情绪开始同步。

手法:

1. 音画跨时空——过去的画面+现在的声音,形成一种时空交错之感,说明此时两人同在回溯记忆。这一手法在雷乃的《广岛之恋》中比比皆是。

2. 音画对位(反衬)——集中营中残忍的画面+高雅欢快的莫扎特歌剧乐,形成强烈的反差,使人更觉作呕、毛骨悚然。这一手法在斯皮尔伯格的《辛德勒的名单》中尤为明显。

3. 交叉剪辑——在现在的露齐亚、现在的马克斯、集中营中两人共同的画面中三者中来回跳跃,用以唤起共同的记忆,调动人物情绪。

4. 多层叙事——台上的《魔笛》歌剧,台下两人的眼神和内心戏,集中营的回忆戏,同一背景音乐中演出了三场戏。

九. 34—35分钟

内容:露齐亚和丈夫在大堂告别,她想走又想留

作用:说明歌剧后她的心境发生了变化,改变主意留下来,推动故事发展。

十. 35—37分钟

内容:马克斯钓鱼归来,用声音闪回说明他杀了厨师。

作用:推动故事发展;用马克斯的反应来表现他因杀人受到了良心的谴责,与团伙其他成员形成对比,同时与后面露齐亚说的“马克斯变了很多”形成呼应

手法:声音闪回+事后反应同时出现,打破时空,属于双层叙事

十一. 38—40分钟

内容:露齐亚旧地重游,擦伤口、穿粉色稠裙的闪回

作用:露齐亚回忆起还算柔情的场景来,说明心境在继续变化,她回顾起了旧情,顺势延续到之后的主动去找马克斯。

十二. 41—50分钟

内容:纳粹余孽们的内部审查&露齐亚碰巧听到后的反应和决定

作用:为第二个转折点,第四个重要情节点。制造剧情波动和紧张情绪。为紧接着即将到来的大转折埋下伏笔。

露齐亚刚准备与马克斯和平会面,却撞上纳粹余孽们正商量着要销毁罪证,且她正好听到“马克斯也是希望如此”这里就离开了,因此心态转变,对马克斯心生恐惧和憎恶,准备干“正确”的事——告发纳粹余孽们。

手法:巧合的运用。

1. 露齐亚主动去找马克斯,却发现他不在。

2. 值班老头恰好睡着了,她得以偷听纳粹余孽们开会。

3. 露齐亚恰好听到“马克斯也是希望如此”就走开了,因而没能听到马克斯之后与同伴们的冲突,对他产生了误会。

4. 露齐亚离开时值班老头刚好醒了,看到了她的偷听,因而之后能告诉马克斯,致使马克斯和露齐亚的单独见面和冲突。

四个巧合的运用,成为推动剧情前进的关键点,使故事走向第一个逆转。

十三. 51—62分钟

内容:马克斯和露齐亚单独会面,先暴力后柔情,终于旧情复燃。露齐亚搬到马克斯的公寓。

作用:为第三个转折点(露齐亚对马克斯,由恐惧——忆起柔情——决定指控——旧情完全复燃——决定与马克斯在一起),成为整个故事的第一个逆转。到这里,故事的第一幕结束。

故事梳理

这个约两小时的电影,是一个两幕剧,分界点正好在62分钟。

前62分钟,主要是介绍人物、环境、幕后故事,经历一连串波折后将故事带向第一个逆转——马克斯和露齐亚旧情复燃,并住到了一处。

后56分钟,主要是两人重演旧情,让周围的环境给他们施加越来越大的压力,让两人在压力之下逐渐走投无路却愈加坚定,最终将故事引向最后的高潮,也是高光时刻——二人相携从容赴死。

两幕比较

前62分钟场景转换多,闪回与现实交替出现,故事信息量大,而且悬念、转折多,节奏相当紧凑,运用的电影手法也颇为炫目。

相比而言,后58分钟主要发生在小黑屋里,静态画面多,主要为男女主人公的互动,信息量不算太大,直到最后的高潮,并没有太多转折,因而与前60分钟相比,节奏要缓慢一些,这也是一部分人觉得电影后半部分略显拖沓的原因(但并不是说就该删减,心理剧本就如此)。


午夜守门人的相关影评

午夜守门人
Melody • 依赖
  • 6.8分 高清

    海岸

  • 6.4分 高清

    极光之爱

  • 7.4分 高清

    爱,藏起来

  • 6.4分 高清

    基友大过天

  • 7.1分 高清

    赤裸而来

  • 7.5分 高清

    萌动

  • 7.8分 高清

    我为勾勾狂

  • 6.4分 高清

    神的孩子奇遇记

下载电影就来比兔TV,本站资源均为网络免费资源搜索机器人自动搜索的结果,本站只提供最新电影下载,并不存放任何资源。
所有视频版权归原权利人,将于24小时内删除!我们强烈建议所有影视爱好者购买正版音像制品!

Copyright © 2022 比兔TV icp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