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丘

评分:
0.0 很差

原名:Dune又名:沙丘瀚战(港) / Dune: Part One

分类:剧情 / 科幻 / 冒险 /  美国  2021 

简介: 电影《沙丘》为观众呈现了一段神秘而感人至深的英雄之旅。天赋异禀的少年保罗·厄崔迪

更新时间:2021-10-23

沙丘影评:沙丘,精神的熔炉——一些看《沙丘》的角度


这些年有太多的科幻电影的影评写成了剧情梗概、时间线分析等似的,我作为一个需要了解背景和故事的门外汉而言,也确实感谢他们的功劳。我作为一个科幻门外汉,自然而然也没有那么多关于科幻的话题可以聊。但看完这次瞩目已久《沙丘》却想让我这个科幻门外汉想要真正地写一篇影评——当然不能说完全是影评——是一篇综合《沙丘》系列及衍生品的评论,去写一些关于《沙丘》的我的理解。

我先表明身份,我只是一位来自杭州的普通学生,加之我并不对科学有很大的兴趣和见识,所以为什么我自称为科幻门外汉。不过在去年暑假我乘兴看了《沙丘》《沙丘·救世主》和一些资料后,对于《沙丘》系列产生了一定的感觉,也终于在科幻禁区里迈出了一步。当然我也险些迷失在《沙丘》宇宙的错综复杂中。自从牛娃的电影定档后,我开始重翻《沙丘》,再此将它捧起,打算不愧对牛蛙在《沙丘》小说问世多年后给影迷的馈赠。

说实在,《沙丘》系列(包括书,包括电影)你可以看得很简单,也可以看得很复杂。之所以简单,因为《沙丘》中的故事对于读者而言实在是熟悉,许多书里里类似关于复仇关于妻妾情节比比皆是;之所以复杂,因为《沙丘》宇宙涉及到的学问,涉及诸如地理、文学、诗学、生态学、伦理学、宗教学等方方面面。从某种层面上来讲,《沙丘》已然超越了文学这一范畴,这是一部史诗,也是一部预言。

然后对这部维伦纽瓦的《沙丘》做一个大体的评分:7。给了四星其实偏高,是基于一个原著党的同情和理解。我坚信维伦纽瓦的这次尝试不是没有意义的,我也坚信我写下这些理解不是没有意义的。

从目的到结果:为什么赫伯特写下《沙丘》?

1957年,父亲远赴俄勒冈滨海地区,打算写一篇杂志文章,内容是关于美国农业部在那里的一项计划,在这项计划中,政府成功在沙丘上栽种出了瘠草,以阻止流沙淹没高速公路。他打算把文章命名为“流沙却步”,但是很快,他就意识到手边有了一个更庞大的故事框架。

从这段来自弗兰克·赫伯特之子布莱恩·赫伯特的材料中我们不难看出,其实《沙丘》的诞生看似偶然,实则是必然。

为什么偶然?

其实在《沙丘》出版前,赫伯特并不是一个职业作家,他只是曾在杂志上发表过几篇短篇小说,且爱好摄影。从这个维度看,赫伯特去写《沙丘》本身就是一件异想天开的计划,是一个难以完成的任务。

为什么必然?

我之前讲过,《沙丘》综合了许多各领域的内容,毫无疑问,这些内容往往都和作者成长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据说赫伯特小时候有八个信奉天主教的爱尔兰姨妈竭力让他皈依天主教,但他拒而不从;他还在旧金山湾区认识禅宗大师艾伦·瓦兹;同时赫伯特对诸多宗教感兴趣却未信仰其中任何一个。这些其实都为其作品中宗教合一议员委员会及贝尼·杰瑟里特的设定奠定了基础。其次,20世纪50年代,赫伯特曾远赴墨西哥两次,在那里研究沙漠环境和农作物周期,我想这应该促使了《沙丘》里厄拉科斯星的设定。包括贝尼·杰瑟里特可以拥有共同记忆,这也与赫伯特了解荣格不无关系。至于弗雷曼人以及他们那些历史悠久的传统,竟然也是有赫伯特自身经历的基础。从宗教到土地伦理再到历史,这些种种都是作者的经历之叠加,都是出现的必然要素之一。

在赫伯特写就《沙丘》后,一开始销量没有大起色。在70年代后至今,《沙丘》销量猛增的原因在于它被用作了宣扬环保意识的手册。也许这并非是赫伯特写作《沙丘》的初衷,但不管怎么说,《沙丘》的诞生和畅销于世都是非凡的成就。

从结果到目的:为什么《沙丘》是一本科幻小说?

上帝创造厄拉科斯,以锤炼他的信徒。

这个问题可能有些奇怪。确实,写成什么是作者的意愿,但作为读者我们也该理解作者这种意愿的由来。

有人将《沙丘》评价为“沙漠里的王子复仇记”,也有人说《沙丘》故事原型是穆罕穆德。这些评价不论合理与否,都是基于故事本身所下的结论。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赫伯特不去将这个显得老套的故事写成历史小说,却偏偏选择费力地去构造一个全新的沙丘世界?

倘若你翻开《沙丘》,发现里面有许多令你诧异的闻所未闻的词语,那么请不要介意,这些都是赫伯特设立的沙丘宇宙中的千万新名词里的一个。其实很显然,赫伯特真要像莎翁一样写一部王子复仇记其实简单得多,因为真论复仇,讲真的我们也就在意为什么要复仇和怎么复仇,根本不要作者大费周章地扯上哲学、扯上生态,甚至去设置一个厄拉科斯星,甚至去提出一个闻所未闻的“反救世主”的论点。所以,我看来,可以将《沙丘》读得很简单,可以只看成一个普普通通的复仇故事,但那显然对不起赫伯特,更对不起科幻。

写科幻小说是一个极大的工程,科幻小说因为本身的特性也为要求小说给予一个新的环境——在这个环境需要着新的体系,新的价值观。而作者的目的就是通过设定一个新的价值观去衡定已有的或未有的标准,而牺牲的代价就是一切语境皆由作者自创,一切原先的世界都消失不见。可以说传统文学是作者描绘一个上帝已经创造了的世界;而科幻文学则是作者就是上帝,去创造一个全新的世界。因此当作者有了一个厄拉科斯,那包括姐妹会,特莱拉人,尊母等等那些看似玄幻的组织,那包括各种地理上水利上的种种设想,那包括保罗在内的各位人物,都是去匹配作者的这一脑洞。但这带来的优点便为科幻小说可以突破传统意义的价值、前提和背景,以新的角度、立场和观念来探讨更深、更广和具有前瞻性的问题。

比如我们可以以人类学会了骑马来印证人类的进步体现在学会了驯养动物,但保罗骑上了沙虫我们就不能拿这来看待,因为后者更是一种使命和信仰。这给读者带来的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可能及宿命信仰给予的必然共同给予的体验。

比如美琅脂与石油一样,都是稀有的不可再生资源,同时也引发了国家与国家的纷争。但两者当然不可同意而论,因为前者的神秘性、成瘾性和辨别性是后者没有的。这引导了读者去思考利益、成瘾和预知能力的利弊。

又比如沙虫,如同斯堪的纳维亚守护宝藏的巨龙,巨大而凶猛,喷发着肉桂的气息。但沙虫与美琅脂的关系便不同于巨龙同黄金的关系。这也引导读者去思考共存的意义。

这就有点像老刘所谓的宏细节,当然不完全一样,但起码都体现科幻相较主流的不同特点。老刘举例说在仙座星云拿高倍望远镜看罗密欧在朱丽叶窗口大口哨总比在窗口绿叶丛里看更有趣。科幻急剧地扩张了书写的空间,但同时,它又令我们能看清大海里的一滴水,在沙丘宇宙里赫伯特给我们展现的众多纷杂的情节,共同构成了大海,而看见的那一滴水是怎么样的,将真正决定于读者本人。

综上,不仅是《沙丘》,科幻小说正是基于那些现今存在,却荒谬局限的价值观,去构造一个崭新的世界,来验证,来推翻,来预设一个更好的、更实际的价值观。为什么赫伯特要全方位地来写沙丘?甚至想要造出一个沙丘宇宙?正是由于他要把这个世界写得更加具体,要让这些全方位的描述搭出一个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沙丘》可以像史诗一样各角度地来解读,背后所织成的精神内核,抵得上赫伯特无比巨大的脑洞,而沙丘宇宙也像一口熔炉将所有的精神交融于其中。

中世纪再现?关于《沙丘》的背景设定

为什么有人会觉得在科技发达的未来人类还会是奴隶和封建制度?

这是我初读《沙丘》的疑惑。

我们曾经遐想高科技社会的种种炫目景象,白墙、飞船、仪表、器具和理性的秩序。可在《沙丘》的世界里,却看不到一个理想的未来世界该有的样子,甚至没有普及高科技电子产品。

原因便是在主故事发生前一万年,爆发了一场巴特勒圣战,是人类向计算机、思维机器、有自主意识的机器人发起的圣战。圣战的一条主要戒律即为“汝等不得创造像人一样的思维机器“。这便决定了《沙丘》中的未来世界的极不与其它科幻作品相同的一点:没有机器人。

当然,《沙丘》里也是有机器的,比如贝尼·杰瑟里特追踪育种记录的电脑,比如门泰特般的人机等等。一开始影片中哈瓦特翻白眼其实就是在计算的表现。

除了没有机器人,《沙丘》里也没有外星人般的生物。纵使许多故事里的角色都有着不同寻常的能力,但包括变异的公会宇航员在内的,都是人类。

于是在这个没有带那么多传统科幻元素的沙丘世界里,封建般的联邦国家、帕迪沙皇帝的帝国以及宇航公会三足鼎立。《沙丘》中的“帝国”本身并不是新颖的设想,但读过原著的必定感受到赫伯特的用心。不同于《银河帝国》中翼幕后的帝国,不同于《星球大战》“过化存神”的元老院,《沙丘》中显然直接地将帝国搬上了舞台,在语言、宗教、军事和经济等各领域进行了缜密的设定,给出了一套合理的运行秩序。而且,这个帝国显然有意要回到封建社会里的程序,不再只是《基地》《星球大战》里设定了一个飘渺的令人畏恐的核心,也不是现如今提出帝国概念里的体系意义。这显然是赫伯特极为大胆的设想,要再次回归到了帝统的本身。至于那些追寻民主的历史,都被遗忘,变为一出出“神话”。存在再逝去,然后不断重复,再构建出一段段新的历史,仿佛这便是历史的真谛。

在探寻这样的存在的可能性中,《沙丘》给出了一个合理的解释。即“科技带来的便利使政体进步而非科技本身”(一篇书评上看到的,个人认为极为在理,故引用)。如同以农为本到工业革命到互联网数字化,历史的重复也印证了这一观点。但是基于沙丘的设定,当人类间的联系要穿梭过茫茫星海时,一个个星球即一个个邦国,国与国间的黑暗与真空变成为了难以逾越的鸿沟。于是一个个国家只能够在自己的范围内自产,帝国也分给为一个个近乎于独立的经济体,庄园式的自然经济开始复苏,而在王国及其附庸地上,封建制度开始盛行,最终科技影响了经济,经济影响了制度,制度影响了政体。至于这个政体是否是退步,其实不然,正如我们不会说罗马共和国到罗马帝国是退步一样,因为这样的政体此时的出现已经是必然。不过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我通过我一位留学在加拿大的表弟查了点资料,是英文我看不太懂,但大概就是说赫伯特认为封建是一个先进的制度,所以《沙丘》封建制度的存在可能也是受到了赫伯特的这一观念的影响。当然就《沙丘》背景设定的故事本身而言这一制度也是有存在的原因的,不过一分为二看会比较好些。

完成高效的资料交流形式前,那一段时间,宇航公会就充当着达特茅斯启航的船队的作用,在中世纪那是带领十字军东征,而现在这是带领各个王国的士兵去封地打仗,并且这个仗一定会成为保罗多次预见的圣战,如同十字军东征一般;而皇帝起到的便是维持各国间的平衡,当然也少不了获利;而各个邦国,夺封地,中世纪的采邑制度也会再现。不仅如此,费德·罗萨与原先效忠于雷托的士兵的竞技也让人联想到中世纪的决斗;而《沙丘》中关于政教合一的讨论也不无是隐射了中世纪强大的宗教势力。所以,在低科技的未来,一切又退回了中世纪那样,又一次存在了封建制度。

在这样的背景下,铁腕的统治和信仰的多样,厄拉科斯的必要和雷托的联姻都得以解释。

在一个体系的设定里,有太多赫伯特的想法,我们不能以是否在未来会出现来判定它们的好坏,但我们可以从中窥出这个体系存在的合理。赫伯特不是预言家,他只是一个科幻小说家,他给予了我们一个他深思熟虑过的世界,并促使我们也一同来思考。

上述便是我对于我初读《沙丘》时的疑惑自己做的解释,我相信这也只是赫伯特的设想里的沧海一粟。

《沙丘》难改编影视的四个原因

关于《沙丘》改编影视的传奇故事已经家喻户晓了,关于这我也不想赘述,豆瓣里包括地球知识局在内等的也有多篇介绍,有兴趣大家可以翻翻看。

作为原著党,且是一个中学生,我所做的只是以我自身经历为基础来列举我看来《沙丘》难改编的四个原因:

1. 虽然都2021年了,但综合佐杜洛夫斯基的经历以及《沙丘》作品里对于视听和场面的要求,特效依然是个难题。对于《沙丘》而言,特效这一环节不仅仅是要做的震撼,更多的是要利用美术和音乐的张力去塑造一个适合的叙述场地,令观众靠感官来领悟或转换《沙丘》中“形而上”的那一部分。

2. 《沙丘》虽然是科幻,但它是一部软科幻。相较于硬科幻而言,软科幻对于对话和心理把控要求很高,如果多了会是节奏不匀称,影响观影感受;如果少了有无法把握住故事。加之《沙丘》又有许多玄而又玄的组织和庞杂新颖的概念,这些因素想要交代清楚也是难事。

3.《沙丘》中的一个主题便是宗教,在那个遥远的未来,宗教信仰兼收并蓄。《沙丘》里的Zensunni中文翻译便是“禅”与“逊尼”的结合,这是否是探讨伊斯兰教吸收佛教的可能性;而贝尼·杰瑟里特训练的普拉纳—宾度平衡也有印度教冥想的影子。在人类殖民出地球后,血统与信仰不再分立,而宗教则嫁接于上继续存活:因而说人类在浩瀚太空的迁徙活动给宗教的发展打上了独一无二的烙印。在早期刚开始太空旅行的过程中,尽管人类的足迹遍布整个宇宙,但这种迁徙随意性很大,速度缓慢,而且充满不确定性因素。此外,在宇航公会建立垄断地位之前,太空旅行的方式像个五花八门的大杂烩,什么都有。最早的宇宙航行缺少通讯手段,往往被极度曲解,人们因此狂热地陷入种种充满神秘主义色彩的宗教情结中。正是由于宗教的多元,使得其如何在银幕上体现成为了关键,又或是取舍如何才能得当?

4.我不敢说我理解《沙丘》到哪个层面,但起码我认为“反救世主”应该是一个引人注目的点。这个点的雏形出现在第一本(列特·凯恩斯回忆父亲所说的“不要让你的人民落进英雄的手里”;格言“记住,我们所讨论的人是穆阿迪布,曾下令剥下敌人的人皮做成战鼓,曾挥手之间便破坏了厄崔迪的传统,用他的话说:‘我是魁萨茨·哈德拉克,只这一条理由就够了。’”),而主要体现在第二本。在这里我先不讨论对其的理解,但就电影改编而言,赫伯特采取了一种不同往常的叙述推进方式,也就意味着传统意义上的高潮在《沙丘》里有了新的模式,而电影改编也更将注意这种“颠覆”带来的起伏,同时甜茶如何来把握保罗这个复杂的角色也是个难点——毕竟一个集年轻、神秘、反面和超脱为一身的主角总归是极难演绎的。这个可以说是不仅为这一部《沙丘》电影的难点,更是整个系列改编的难点。

综合一下,第一点可以说是特效,第二点是剧情,三四点是内涵。

回归影片

很显然,这终究只是一次尝试。

作为原著党,我肯定不会觉得《沙丘》烦闷,但这确确实实出现在了很多没有看过原著的人的观影体验中。首先,作为商业电影,像宗教这种全盘删去也不意外;其次,说好的反救世主由于篇幅也没有展现。所以有点讽刺,真如结尾所说“这只是一个开始”。当然,我还是寄希望于这个系列,因为后期确确实实勾画了出赫伯特的东西。真有一点那种宏大的框架的影子。也算安慰吧。

然后我们来谈谈保罗,对于这个角色在电影里的设定,我只能说差强人意。甜茶的贡献已经很大了,我怎么说是处于剧情而论的。当然,维伦纽瓦已经很真实地还原了大部分赫伯特的设定,限于篇幅,这部的保罗没有那么多赫伯特式的救世主元素。

剧情上,保罗可谓是核心角色。维伦纽瓦要做的不仅是把保罗的主线讲清楚,更重要的是如何在《沙丘》庞大的体系里梳理出自己的路。根据维伦纽瓦的采访,他对于反救世主是有自己的理解的,单就这部电影而论,这者尚没有铺陈开来,但在剧情的发展上已有了一部史诗拉开序幕的影子。

保罗这个角色在小说中被赋予了一个带有宗教色彩的“救世主”的形象,固然这个设定是用来反对这个设定的,不可否定的便是保罗我们当然不能把他当作一个普通的15岁少年来看待,同时也不能把他当作一个全能的正如救世主一般的形象。就如同在电影里我们很难想象一个15岁男孩能够正面冷静地跟邓肯讲述他在自己梦境的死。当然这里cue一下影片的开头,这着实令我大吃一惊,我没有想到《沙丘》的开头就这样来解释来龙去脉了,毫无新意,并且我也不懂这里面突然转化的保罗镜头,莫非契尼所想的被保罗梦见了?可保罗也不是上帝,他也只能预测到朦胧的一部分而已,这里就真的有些把保罗神化了。再看看邪典之父佐杜的开头,这个设想直至今日也不过时——一个长镜头90秒穿越宇宙,在不断深入的镜头间到了纯白色的星系,拉近到无数的星球,再到各种形态的飞船,最终来到“渺小”的厄拉科斯。

同时保罗的诞生在佐杜的设想里也应当符合这样的规律:公爵将一滴血下降到杰西卡的子宫,在这里爆炸,孕育出了生命,得到的孩子基于精神上的高潮而非生理上的。就这样从极小的血滴到精神恋爱的结晶——保罗,一个小男孩,却也是一次突变,却极小到极大的突变。

这个突变随着杰西卡所教授的意志训练和保罗所受的环境的影响逐渐增快,而保罗也随着加入弗雷曼的部落后开始成长。

当保罗融入弗雷曼人的环境中,去认识新的信仰和理念时,是第一次成长;当保罗在弗雷曼人的部落里犹如阿拉伯的劳伦斯一般神秘,致命时,当他通过杀戮、创造信仰等途径时,他也获得了第二次成长,包括电影里没有展现的在保罗杀死詹米后杰西卡所说的“杀人的滋味又如何”;包括他率领的弗里曼军团所向无敌;包括他在圣战中,成为整个宇宙的领袖,人类世界最终完全统一在马特提夫的宗教统治下的最后使命。有人会说这是阿拉伯的劳伦斯的剧情,确实,保罗与劳伦斯一样狡猾、伟大及矛盾,赫伯特也是受到劳伦斯的启发而创造了这些情节。不过,劳伦斯只是一个开始。赫伯特思考了劳伦斯带来的启示“一名外来者可以领导原住民武装反抗沙漠世界的腐败统治者”并以此为开始,保罗的反救世主设定在此后才开始延展开(这也是为什么在这部电影中没有着重讲述反救世主,真的因为篇幅问题,不是维伦纽瓦避而不谈)。第三次成长则是保罗失去了眼睛和预知能力,在完成了自己所有的使命后,选择独自一个人踏上走向沙漠。预知能力对保罗是一种更深的折磨,在生存里需经受现实与梦境的双重折磨,保罗的经历带着俄狄浦斯和阿伽门农的悲剧,而他的精神带着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悲剧——即他“取得胜利的一瞬间,他就已经看到了自己未来的死法,但他还是坦然接受了背叛(书中的句子)”。这些斗争构成了他的成长,即便他经受过谎言、欺骗和最终被各方势力支配的结局,即便一切也许不过是宿命罢了,但这些都是他的成长。他的成长从自己的邦国到民族到宇宙,最终还是回归到了自我。意如《沙丘》海报上厄拉科斯星旁的人影,那才是保罗最终的归宿。这个成长,从渺小到伟大,再从伟大到渺小。

佐杜很有意思地设定了这样一场景:在保罗死后,所有人一同喊“我是保罗”,这样保罗又存在于所有人之中,如弥赛亚一般。这更是从渺小(逝去)再到伟大(重生)的历程,即便这也许不是赫伯特的本意。

而我们可以根据维伦纽瓦的许多作品诸如《焦土之城》《降临》等作品归结出他作品里的三个境界:从探寻真相到探寻自身再到命运之不可抗违。《沙丘》的故事注定了它一定能到达这三个境界。第一者是保罗对于厄拉科斯的学习。第二者是第二部里保罗的开始,开始自己的霸业宏图,同时也被各式各样的势力所裹挟,去追寻真正的自我。第三者由于保罗角色设定如同俄狄浦斯王般的悲剧:保罗在最后自愿跳入了敌人给他安排好的陷阱,并为此丢失了眼睛。这就像奥狄浦斯用双手戳瞎了自己的眼睛。这又是一个从变伟大到极点,再有极点回归渺小的过程。

所以维伦纽瓦与佐杜一样,都会对于伟大和渺小间的转化下来浓墨。我们看《沙丘》,也是看一次次成长的过程,这也就是为什么维伦纽瓦如此在意在《沙丘》里运用特效和镜头引领观众去产生不同阶段不同的思考。这里我虽然将保罗的经历也归为成长,但这成长根本不能与我们看到那些青春文学儿童文学里的成长相提并论。这次的《沙丘》改编也主要是体现上述所言的前一次半成长。即成长到弗雷曼人的领袖为止。

然后我来分内容模块聊聊保罗,音效和场景模块聊聊《沙丘》的底牌。毫无疑问,如维伦纽瓦所言的,《沙丘》的音效和场景仍将致力于追求真实感。

内容:那么从内容上我就对关于保罗的一些细节提出看法。首先是凯恩斯,即列特,这个大法官其实我觉得可以浓墨重彩的。为什么呢?因为凯恩斯是展现保罗第一次成长的重要阶梯,在原著里凯恩斯从认为保罗是洞穴里的迷失少年到对其充满希望是有很大的一部分心理转变描写的。电影里凯恩斯的功能更多是衔接剧情的,所以这一点就没有太多展现。这是一点。还有一点是关于凯恩斯变女我有些不了解,固然其实凯恩斯的性别对于故事没有那么多影响,但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赫伯特曾经认为自己在《沙丘》里最像的角色是凯恩斯,这是极为令人惊异的,可以说凯恩斯在某些地方是赫伯特的延续。所以单就这一来论,额觉得凯恩斯变女不是很恰当。其次是杀死詹米,原著杰西卡说了一句“好啊,杀人的滋味如何”,这是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因为这与其它动作片不同,这里保罗杀人已经不再是处于有理没理间的对决,而是处于一种悲悯,这是展现保罗第一次转变完全的一个交界点,因为这意味着保罗已经开始步入领导弗雷曼人的进程,但更重要的是他学会了杀戮,学会了成为一个男人; 还有就是几个配角的处理。比如张震的岳医生。恕我直言,取消找叛徒的情节是一败笔。因为观众没看过原著不会知道为什么岳医生不被怀疑,这是因为他额头的苏克学院的标识,这个预处理象征了绝对忠诚,同样的,观众也不了解为什么岳医生要叛变,那是因为他的妻子在哈科南人手里,而他给予了公爵毒药是因为他也预感到了希望可能落空。这些还只是基于岳医生本人的,对于保罗而言,他也通过找叛徒的过程中看出父亲的疲惫、哈瓦特的死板已经父母间的猜疑,这些都是基于找叛徒而来的,这些也为厄崔迪的失败奠定了基础。还有关于岳医生的一个细节,就是他给保罗《奥兰治天主圣经》的情节也没了,这是很重要对于一笔,因为这给了保罗信仰。这不仅是给保罗的救赎,也是岳医生自己的救赎。更加突出了岳医生这一角色的复杂。除此以外,邓肯硬要跟保罗搞兄弟情和萨多卡进攻时硬生生把保罗这一主角拖入来修饰配角使得商业部分极为草率。此外哥尼的音乐与诗部分压缩令我惋惜,因为诗本来可以在一个好编剧手里成为极好的提高文学性的工具。

音效:我并是专业人士,但可以分享一下电影院听汉斯季莫的感想。他的低音炮配乐有被诟病故弄玄虚,但我综合自己的感受,只觉得后背的椅背频频震动,自己却始终不愿意改变姿势,而是任由思绪和渴望行动的想法随音乐扭转。别说,这还颇有一点维伦纽瓦所言的要用音乐引领观众的感觉。总的来讲,汉斯季莫的配乐主要以低频为主,最有特点的就是从影片弗雷曼人开始后突兀的快节奏敲打声,这个声音以后多次出现,尤其是在厄崔迪人位于厄拉科斯星上时,这个敲打声的突兀反而给人一种哈科南人可怕的思想残留所慢慢滋发的毒性。在我看来,节奏是沙丘里的关键,比如弗雷曼人走沙漠的舞步,比如沙锥的快节奏敲击,这些看似不同寻常的声音带来的是一种生命和宏大之传达。同时,一样突兀也有在厄崔迪下降至厄拉科斯星时的长笛声,这个声音与戎装的厄崔迪士兵形成了反差,但镜头一转,给到了弗雷曼人,给到了烈日下的黄沙,给到了一排棕榈树,这个长笛却又变得那么合适,仿佛提醒我们在未来先进下还有这些封建所共存。由此可见,此次的低音炮实验式配乐依然有一些带有预兆性的声音所出现。当然,这些是我感觉的优点,缺点也有,总给人一种失调感且完全起不到使观众紧张的作用,在沙丘这个大背景下汉斯季莫给的配乐还是太充盈了——仿佛在有意烘托出史诗的氛围,不过可能留些白会更符合。

场景:“我明白,当前院线的头号大敌就是疫情,电影行业也正在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但是处理问题的方式令我很不高兴。坦率的说,在电视上观看《沙丘》就好比在浴缸里驾驶游艇,对我来说这非常荒唐——这本是一部针对荧屏观感而创作的电影作品。”维伦纽瓦如是说。不必说炫目的光晕和极致的光影效果,不必说一幕幕宏大之景的“真实”展现,更不必说给予原著党的那种亲切,仅是一幕幕间的转化,就足以看见维伦纽瓦的用心。比如在厄崔迪家族前往厄拉科斯前对于保罗的描写,那是踏过的石头,石头旁潺潺流过的水以及保罗触摸水的细节,最后,远方地平线的太阳刚刚升起,由渺小过渡到了宏大——那也是未来。如此的还有许多,在一幕间的转化有辽阔的星系、壮观的金戈铁马,也有厄拉科斯渺小的黄沙、弗雷曼人绝望的蓝色眼睛。这些一大一小间却完美地连接了几个星系、几个人物转变间的罅隙。这些递进和转变给予的是导演苛求的紧张感和真实感,这翼幕的飞升和下降如同潮汐的涨落。与之而来的更是观众心理的起落。维伦纽瓦没有为了前卫而采取各种玄乎的技巧,他只是简单地从一个个对话和细节中传达他想表达的一切。会有批评声说用梦境、对话等玄乎元素拼剪成的不是史诗,但难道史诗就一定要求有溢出屏幕的饱满?《沙丘》恰恰相反,它的场景、视角、光景以及反高潮的设定都是恢弘的,它们是最好展现赫伯特的《沙丘》的庄严。

写在最后

《沙丘》是我写给荧幕的情书

我们去评价维伦纽瓦的《沙丘》,正如赫伯特的小说一般,不能以单部作品为评价对象,而当以系列来论。很显然,2021的这次尝试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但能做的也只是来讲述一些沙丘宇宙的基础。有人说剧情平淡什么的我都可以理解。并且作为一部商业片,维伦纽瓦注定也不能够去挖掘《沙丘》的全部,诸如宗教等等。他能做到只是去把那些可以做的做到极致,比如对特效、光影的执着,比如在将来可能会来的《沙丘》续作里对“反救世主”这个点的理解。

维伦纽瓦在一次采访中曾表示将《沙丘》搬上荧幕是他儿时便有的愿景,可以说《沙丘》不仅是为观众拍,为好莱坞拍,为赫伯特拍,也为维伦纽瓦自己拍。而我也一样,这篇影评不仅是为读者写,更是为我自己写,记录一些我成长道路上的理解,这个成长没有保罗那么惊心动魄,却也意义非凡。从一个遥远的名字到能够有自己的理解,《沙丘》系列永远刻在我的成长史册上。

作为影迷,我肯定也设想林奇和佐杜的《沙丘》如果成功会如何。我们依然记住他们,因为那里有他们的野心,有他们的理解,即便最终被种种原因所妥协。但维伦纽瓦的《沙丘》才是真正赫伯特的《沙丘》,我们同样会记住他。


沙丘的相关影评

沙丘
张楠 • 沙丘
  • 6.8分 高清

    海岸

  • 6.4分 高清

    极光之爱

  • 7.4分 高清

    爱,藏起来

  • 6.4分 高清

    基友大过天

  • 7.1分 高清

    赤裸而来

  • 7.5分 高清

    萌动

  • 7.8分 高清

    我为勾勾狂

  • 6.4分 高清

    神的孩子奇遇记

下载电影就来比兔TV,本站资源均为网络免费资源搜索机器人自动搜索的结果,本站只提供最新电影下载,并不存放任何资源。
所有视频版权归原权利人,将于24小时内删除!我们强烈建议所有影视爱好者购买正版音像制品!

Copyright © 2022 比兔TV icp123